2022年5月份 中國新聞及代禱資料

2022年5 中國新聞及代禱資料

奇妙經歷

「這是一次傳福音的奇妙經歷。信主後與不信的人接觸時,總會有一種莫名的難過,不僅會想:他們的靈魂將去哪裡,他們一生可能只認識我這唯一的基督徒,如果我不把福音講給他們聽,他們連信的機會都沒有。因為自己信主時間不長,不知道該怎樣去傳講福音。感恩有次收聽電台節目就聽到了關於傳福音的信息,於是我就按照節目中教導的那樣和福音對象沒有講太多,只說了自己是怎樣遇見神,經歷祂的拯救、醫治。奇妙的事發生了,對方好像特別感興趣,讓我看到神已經在她心中作工,真是莫大的鼓勵。」(敏姊妹)

  • 代禱:願姊妹更多經歷主的感動和同在,時刻敏銳人的需要,勇敢為主開口廣傳福音。

女兒問題

「從上帝求來的女兒,30多歲生了她,她也很省心,不用我怎麼管,倒是我為生活奔波,忽略了她。孩子高三了,從高二開始就不想學習了;疫情期間喜歡上手機、追星。前天的月考都沒考完,就哭著請假回家。說不想考試,真的很難接受,最近反覆幾次這樣;在家只看手機。前段時間嫌大人催她睡覺消極抵抗,早上4點才睡。現在跟她講不通道理,她也不想聽。我母親信主,也為她代禱。可能我一直太順著她了,現在不知怎麼辦,讓我也有夠用的恩典養育好她。」(張姊妹)

  • 代禱:求主幫助張姊妹,有智慧照顧反叛期的女兒,在主裡面求力量、忍耐。願主施恩賜福給這個家庭。

 

危在旦夕

「教會危在旦夕。在疫情關門期間,牧師們天天要到教會上班,據說是教會負責人安排許多做不完的事,諸如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完善信徒資料、給信徒製作佩戴的磁卡,做不完的事務。教會負責人不允許牧師們在上班期間讀經、禱告,靈修預備講章。大年三十都熬到晚上十來點才允許回家。有的牧師已經辭職了,剩下的牧者們也是唉聲歎氣,不知事奉的方向在哪裡。總之,牧者們在負責人的手下受盡了甘苦和凌辱,心血已經耗盡,長期身心俱疲,沒有時間靈修,講道也失去了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代禱?」(聽眾「教會姊妹」)

  • 代禱:憐憫人的主,祢是明白教會現在的狀況,求祢加教會肢體有力量為教會牧者禱告,為教會負責人禱告,深信祢定能保守教會在祢手中有真理、有平安。

我不明白

「聽到很多牧師兒女車禍走了丶年青傳道人得癌症走了丶弟兄姊妹家原本非常大的企業,突然一把火燒光了丶有肢體妻離子散,兒女得各樣重症比比皆是。為甚麼都說是神做的、是神的旨意。神對他的兒女愛都愛不過來,有哪麼狠毒嗎?為甚麼不說是魔鬼害的,它像吼叫的獅子到處尋找可吞吃的人?愈是愛主忠心主的,撒但愈要害他們。就是世上的人執意要害我們,我們不一定躲得過。妹妹家裡有聚會點,經常到各點去講道,講見證傳福音。幾年前,40幾歲睡覺就沒有醒來,被主接去了,我不明白。」(聽眾「不明白姊妹」)

  • 代禱:安慰人的主,求祢讓「不明白姊妹」不單看到不幸事件,同時也看到主的祝福和恩典,給她有力量面對妹妹的離開、賜她智慧,明白信仰的真諦。

流動趨勢

面臨人口老化挑戰,中國不同城市都爭取更多年輕人落戶。早前內地公布去年常住人口增長數據,當中排名前十名的,包括成都、杭州、青島、鄭州、寧波、南京等「新一綫城市」。這些城市既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可以提供不少的就業機會;也有餐飲、運動、文化藝術等多元化娛樂享受,以及不錯的醫療、教育等公共設施;相比北京、上海和廣州,房價也沒那麼高,加上落戶較容易,因此對年輕人來說具吸引力。《成都商報》

  • 代禱:禱告政府有智慧作好城鄉規劃,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完善的配套和居住環境,能收窄貧富差距。亦願福音種子能在每地落地生根,復興各地教會。

不再免費

有國內網友反饋,在大病籌款平台捐款時,一不小心就被多扣款,甚至捐款一元也被收取三元。事實上,此類籌款平台並非慈善機構,籌款背後是吸引流量,再宣傳盈利業務;但因去年8月,政府發表《關於開展互聯網保險亂象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平台便不能再用同一手法經營,遂改為收取手續費。用戶要避免扣費,需留心不勾選相關選項;但亦有平台從募集款項中,抽取一定比例作為營運開支。《北京日報》

  • 代禱:要監管此類籌款平台,需盡快進行修例,禱告政府能針對漏洞,規定收入來源、收費比率、開支上限等等,讓平台能適當運用金錢,幫助有需要的人。

 

道德綁架

「我爬了13年的六樓,去年終於和老公貸款買了一個小電梯房。可是突然間心裡又道德綁架自己,因為70歲的父親住在三樓,感覺自己比父親年輕,是不是應該把電梯房先讓父親住。可是我心裡非常不願意和父親換房子住,因為我也不想爬樓,爬夠了。父親住的這個三樓也是我用公積金貸款買。心裡特別委屈,從來都是不停的想著為父母換好房子住,現在中年也該為自己考慮了。可是沒有想到,本來很開心買到了小電梯房,可是心裡又開始憐憫父親住三樓。不停的糾結,和老公打算再過幾年買個大一點的房子後,就把這小電梯房給父親住。」(一姊妹)

  • 代禱:求主肯定一姊妹的心,坦承的與父親溝通自己的想法和安排,有共識的彼此配合,釋放姊妹的掙扎,願主引領。

退無可退

「她是很有屬靈高度的肢體,所以一直遮蓋丈夫惡行。其實她丈夫一喝酒,就變成鬼,麗姊妹被打的耳膜穿孔,臉也變形,差點被掐死。也跟丈夫溝通過,可一喝酒又是這樣。麗姊妹都安靜的承受著;因為試過各種還擊,軟硬兼施,終歸抵不過酒精的作用。我們都看在眼裡,終於她覺得承受不了,『每天忍受丈夫這樣的攻擊,愛心沒有了,甚至把怨氣撒在兩個孩子身上。不能再這樣下去,不管離婚還是分居,至少讓丈夫把酒精戒掉。』因為她已經退無可退了,長期遭受家暴又犯姦淫。她提出離婚心裡一點罪疚感都沒有,反而很平安。我們也支持她。」(江姊妹)

  • 代禱:求主安慰麗姊妹,勇敢面對被家暴所帶來的痛苦,讓她丈夫知道酒精成癮對家人帶來的傷害,願意接受治療,求主憐憫。

心理困局

早前,有針對「社交恐懼」的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有輕微「社恐」。儘管這種障礙變得日益普遍,亦有不少國內年輕人將「社恐」一詞,作為為自己逃避社交的一種調侃。面對生活環境過於擁擠,個人空間完全不被尊重、在職場上和陌生人打交道的壓力,以及社會激烈的攀比競爭等,不少年輕人會主動選擇為自己貼上「社恐」的標籤,從一部分社交生活中退出一步,選擇「退縮」保護自己。《中國新聞周刊》

  • 代禱:為這世代的年輕人禱告,各式各樣的壓力讓人透不過氣來,願主的愛臨到他們,靠著救恩得著真自由;釋放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得著完全的醫治。

山寨證書

隨著新技術、新行業、新模式的湧現,不斷衍生出新的職業,國內職業培訓機構也看準商機,順勢推出各類培訓班。不過,行業亂象也屢有發生,有的假冒其他機構名義,虛假宣傳、培訓及頒發證書;有的聲稱幫學員代辦學歷、以達到職業技能考試報名要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於3月中,印發《關於開展技術技能類「山寨證書」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區開展行動,對技術技能類培訓評價發證活動進行全面核查。《北京晚報》

  • 代禱:求主讓核查行動能順利進行,對職業培訓機構起到警惕作用,不會胡亂行騙。願政府能設立合宜有效的職業培訓機制,為人民締造更多教育和就業的機會。

 

活著為何

「住偏遠山區,沒甚麼文化。在打工時,主的恩典臨到,在家庭教會學習班讀聖經數遍。後到郊區福兒院,打雜種菜餵羊雞,算算七年半了,屬靈追求沒有。每天荒廢時間,辜負恩典,好像瞥見幾十年後沒啥兩樣。孑然一身,劣等下人。在一個地方時間久了,習慣了,好像也沒有祂明確帶領,不知該何去何從。如此下去,豈不是等於回到泥裡去滾,禱告無語,禁食無志。我該慶幸,健康無疾,夜有棲身之地,晝有一日三餐,體有足夠衣服。活著的意義何在,深知祂是所有問題的答案。」(聽眾「無名弟兄」)

  • 代禱:慈愛的主,求安慰「無名弟兄」的心,在孤單乏味生活中有主的話語成為他的亮光和陪伴,與主建立甜蜜關係,靈裡滿足。

法律援助

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全國婦聯合作,展開「關注困難婦女群體,加強專項司法救助」的專項活動,主要目標為符合救助條件的困難婦女,以改善她們生活和發展的社會環境。重點對象包括有返貧風險的農村婦女;遭受性侵、家暴等違法行為的婦女;因家庭主要勞動力受違法犯罪侵害致死或喪失勞動能力,需要養育未成年子女及贍養老人的婦女;身患重症或殘疾的婦女;無人贍養或贍養人無能力贍養的老年婦女。《新華網》

  • 代禱:求主掌管司法部門的工作,讓工作人員在工作上秉公行義,讓人人在法律面前得到保障。禱告社會各人都能有慈愛憐憫的心,願意對弱勢社群伸出援手。

無窮之路

香港電視台在中國境內花了三個月,實地採訪了十個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貧困縣,報導了這些地方的改變,讓觀眾認識在偏遠地區的老百姓和他們的近況,其中不乏是少數民族。從福音角度,這也是貧瘠之地。2007年,雲南一位少數民族因家庭問題心中煩惱,在別人介紹下收聽福音廣播後信主,並帶領父母及兄弟姊妹歸主;之後接受培訓,積極在鄰近地區傳福音和牧養信徒,成為許多人的祝福,叫不少同胞也進入救恩的豐盛之中。

  • 代禱:求主祝福這位少數民族的傳道同工和他的同工團隊,使用他們在族人和鄰近民族作福音使者,把基督豐盛生命帶給西南地區。當外來的人不能進入時,願神興起當地信徒,在少數民族中肩負傳福音使命。

廣播事工

    1. 疫情下的遠東: 第五波疫情中,本會三分之一同工或同工家人確診;感恩都屬輕症,經休息全都康復。而辦公室更一度於3月暫停開放;4月起,同工陸續返回辦公室處理事工。感恩過去兩年的預備和演練,同工即使在家仍然能維持正常的製作和廣播。
    2. 良友學院APP: 一月下旬正式推出後,「普及課程」的報名及選擇題考核次數均有良好的開端,而按月下載的數字與去年相約,預計聽眾能慢慢適應新的學習模式。老師們仍努力編寫考核的選擇題,至今進度理想。
    3. 心繫神州祈禱會:5月24日(週二)請預留時間;形式將視乎疫情發展,最新消息將於網站、Facebook、IG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