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期

苔痕深處心未老——談劉禹錫的〈再遊玄都觀〉

苔痕深處,歲月無聲

       世事變遷,究竟能留下些什麼?庭院中的苔痕,靜靜見證時間的流轉;落盡的桃花,記錄著昔日的繁華與興衰;而盛開的菜花,則訴說著新舊更替的無常。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歷經貶謫十四年後重返長安,再次踏入玄都觀,寫下了著名的七言絕句〈再遊玄都觀〉。這首詩不僅是對往昔的回顧,更是一則深刻的提問——那些曾種下桃花的道士,如今身在何方?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短短四句,蘊含著深沉的歷史感慨與人生哲思,既是對世事無常的冷靜觀察,也是對自身命運的幽默嘲諷。

 

桃花不再,政局已改

       劉禹錫的一生可謂仕途坎坷。他曾是改革派的重要成員,支持政治革新,卻因此遭貶謫長達二十餘年。初次造訪玄都觀時,滿園桃花競相綻放,宛如朝氣蓬勃的新政權。然而,十多年後再次到訪,桃花凋零,菜花盛開——這個轉變不僅象徵了時局更替,也映射了政治環境的巨大變化

       庭院中苔痕遍布,更暗示時間的沉積與曾經輝煌的過去。這些看似尋常的景物,實則蘊含詩人的深層寓意——他既是旁觀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

 

劉郎再來,笑看風雲

      〈再遊玄都觀〉是劉禹錫早年詩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前篇以桃花比喻新貴,諷刺權勢者爭相看花,象徵政治新秀的得勢與浮華。而續篇中,桃花已盡,菜花盛開,形成強烈對比。這不只是景物的更替,更是政治情勢的轉變。

      「種桃道士歸何處」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藏著詩人內心的無奈與嘲諷。當年精心栽種桃花的道士不知所蹤,象徵那些曾掌權者的消逝與失勢。而「前度劉郎今又來」則帶著一種自嘲意味,劉禹錫多年後再次回到長安,重遊舊地,見證時局變遷,卻仍舊一笑置之,展現出豁達的處世態度。

 

荒涼之美,幽默之筆

       詩中「百畝庭中半是苔」描繪出一片荒涼的景象。青苔的生長意味著人跡罕至,昔日熱鬧的玄都觀如今冷清無人。桃花不再,菜花盛開,象徵著曾經的繁華已然不再,這種由盛而衰的描寫,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

       然而,劉禹錫並未陷入悲情,而是以幽默與達觀的筆調面對人生。他的詩歌風格常以比擬手法諷刺時政,有深刻的政治寓意,也保留了獨立而完整的藝術性。這種高妙的手法,使他的作品在歷史與文學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面對變遷,不失本心

      〈再遊玄都觀〉不僅是一首詩,更是一面映照歷史的鏡子。它告訴我們:世事無常,政治更迭,唯有保持內心的堅韌與智慧,才能在變動中尋得立足之地。時間不停流轉,庭院的風景更替,政治與世事皆無常。劉禹錫走進玄都觀,看見桃花落盡,微笑著寫下「前度劉郎今又來」,以幽默對應人生的起落。而我們呢?當人生風景變換時,是否也能像他一樣,用從容與智慧面對?

       有三個詞語是〈傳道書〉著名的標誌:「日光之下」、「虛空的虛空」和「凡事都有定期」。「日光之下」告訴我們人生的觀察都是在有限視角底下的體會,就算是嘲諷後一笑置之,有豁達的處世態度,仍顯虛空!真正的公義盼望在何方?「虛空的虛空」,人間人事物猶如蒸汽一般不可掌控,除了無奈還是無奈!「凡事都有定期」則告訴我們一切都在神的掌權中!聖經真理啟示我們,歷史的盡頭不是滄桑,乃是真正公義的伸張。

       此外,我們也常面對「桃花落盡」的時刻——那些曾經盛開的夢想、關係、事業,可能在某個季節凋零。玄都觀的苔痕與菜花,提醒著你我:地上的榮華如花草般易逝,但那屬天的信心與盼望,卻能在荒涼中開出不凋的花朵。正如詩篇23篇2節所說:「祂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即使外在景象荒涼,神仍引領我們走過死蔭幽谷,心靈得以安歇。

      桃花落盡,菜花開放,人生的風景會改變,但若我們的根基在基督裡,就能在每一個季節中,活出不一樣的光彩。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