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意思的節期 本會廣播牧師/袁擇善牧師
真有意思的暑假
對學校的師生來說,7-8月是一段長假期的時光。由於夏天「炎熱」不利學習,以及許多研究顯示,夏天人群聚集容易滋生傳染疾病;再加上二十世紀初人類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交通成本降低,中產旅遊之風吹起;於是放暑假便成了美國的教育制度,並影響全球。
早期西方放假是為了可以好好地安靜與靈修
英文 vacation 一詞到十九世紀中葉才在美國社會被廣為應用,美國原受清教徒文化影響,崇尚刻苦;放假一事表面上看來似乎與其核心價值衝突,但部分清教徒卻在「修道院」上找到了平衡點──即「放假」靈修,在各地建立修道院,讓人們可以安靜、休息與親近 神。
「年年的過節」是要讓人不要忘記「這節的意義」
一般人想到節期,想到可以放假就很開心!至於節日的意義為何?放假如何與假期的意義結合?這些問題,卻鮮少有人會去關心。
在舊約, 神指示摩西要以色列民守節,除安息日之外另有七個節期,記載在〈利未記〉二十三章:逾越節、無酵節、初熟節、五旬節 (又稱為七七節) 、吹角節、贖罪日和住棚節;每個節期都有其規範和意義,有紀念也有提醒。在〈利未記〉二十三章十四、二十一、三十一、四十一節當中,多次提到要作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為何 神要這樣強調呢?答案很簡單,因為人非常健忘!「世世代代」意味著:人若不每年在一定期刻意紀念,人的本性是忘恩負義的!
在猶太節期與華人節期中,重新發掘福音的意義
在〈申命記〉十六章,更表明其中有三個大節最受重視,即逾越節、七七節和住棚節,猶太男丁每年要在這三個大節上「示羅」守節 (聖殿完成後上「耶路撒冷」守節)。但對今日的基督徒來說,我們必須體察猶太節期的真諦,而不是律法式的去遵守猶太的節期。其實,保羅早在〈歌羅西書〉二章十六、十七節說過:「所以,不要讓人在你們的飲食、節期、月朔,或安息日這些問題上用條例束縛你們。這一切不過是將來之事的影兒,基督才是實體。(現代中文譯本)」
那麼,這些節期中的福音精神在哪裡呢?舉例來說,逾越節與華人的春節農曆過年,即有其可關連之處;逾越節的羔羊之血和華人的紅色春聯,有其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以在春節期間,講說 神是如何拯救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故事,以及後來耶穌是如何將我們從罪惡之中拯救出來。
再者,中秋節家人團聚,舉家出遊恰似住棚節;我們可以在中秋節時,講說那位在舊約時代,與以色列百姓一起流浪在曠野的 神,祂與人一起住帳棚,祂說祂要住在我們中間。爾後,耶穌甚至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天父並賜下聖靈來住在我們裡面。
原來,每一個節期都可以用來傳福音!我們不需要死守猶太人的節期,我們要瞭解節期的福音神學,並在這些猶太節期與自己文化中的節期裡,重新發掘福音的意義!這才是「真有意思」的過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