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同工/夏樂
士師記 1:23-36 不僅是一段歷史記錄,更是對以色列民族深遠的神學反思,揭示了他們偏離上帝命令所付出的慘痛代價。這段經文的核心教訓在於:不完全的順服與不斷的妥協,將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失去蒙福的應許。這種民族層面的警示,對我們個人的靈性生活也有著深刻的啟示。以下將從土地共享、文化沾染、信仰混雜與家國認同模糊這四個層面,分析妥協讓步所帶來的慘痛代價。
一、地業不再完整:失去耶和華所賜的獨有產業
士師記 1:23-36 最直接的呈現,就是以色列各支派未能完全趕出或征服迦南地的原住民族,導致他們被迫與這些異族共享土地。經文明確指出,瑪拿西、以法蓮、西布倫、亞設、拿弗他利等支派都未能完全驅逐迦南人,甚至有些是迦南人「執意住在那地」,或以色列人選擇讓他們「作苦工」而非「全然趕出」。更甚者,亞設與拿弗他利支派甚至變成了「住在迦南人中」,顯示他們在屬地主權上已不再絕對。但支派的經歷尤為慘痛,他們甚至是被亞摩利人「強迫」居住在山地,最終導致他們被迫另尋地業(士師記 18 章)。
上帝曾清楚指示以色列要將迦南人徹底趕出(申命記 7:1-5),以獨自擁有並潔淨應許之地。這種不完全的順服,不僅是地理上的妥協,更是對上帝誡命的漠視。土地是上帝賜予以色列的立約基礎,是他們身份、繁榮和履行聖約的所在。未能維護完整的地業,象徵著他們失去了部分立約的特權和承諾的福氣。在個人靈性層面,這提醒我們,上帝賜予我們的生命領域、恩賜和呼召,都必須專屬歸主。若我們容許世俗的影響、不健康的習慣在我們內心佔據一席之地,未能「完全趕出」它們,我們就會失去這份屬靈的「地業」,無法完全活出上帝所預備的豐盛與自由。
二、文化逐漸被沾染:聖潔界線的模糊
以色列的律法要求他們與異教民族分別為聖,以免受其敗壞文化的影響(出埃及記 34:15-16)。士師記 1 章未能完全驅逐異族,為日後文化的「溫和滲透」埋下了伏筆。經文中「迦南人住在他們中間」的描述,暗示了混居的常態,這直接違背了上帝關於不可與異族立約、結親的命令(申命記 7:2-3),這些禁令的核心目的就是避免文化和信仰上的玷污。
與異族的共同生活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日常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交流與滲透。例如,迦南人祭祀豐收神祇(如巴力、亞舍拉)的習慣,會逐漸影響到以色列人。起初可能是出於勞動力考量或征服困難的「便利妥協」,卻打開了文化入侵的大門。以色列文化的核心是其獨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條例,要求他們在各方面都與外邦人區分。一旦生活方式相互影響,聖潔的界限就會模糊,特性被稀釋。
從聖經中我們也可見,舊約書卷有時會借用或提及異教的詞彙或意象,如《詩篇》與《先知書》中提及的「利維坦」(Leviathan),與迦南烏加列神話中的大海怪相似。雖說聖經借用這些異教背景的詞彙,是為了凸顯耶和華上帝超越一切、輕易制服邪惡力量的絕對主權,而非認同異教。然而,對以色列百姓而言,長期與異族文化接觸,這份「長遠的腐蝕」最終必然會削弱了他們對耶和華獨特性和聖潔性的認識,為信仰上的背叛鋪路。士師記 2:11-13 就直接描述了這種文化沾染如何演變為拜偶像的罪。
對個人靈性而言,我們的思想模式、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構成了我們的「文化模式」。世俗社會的思潮(如消費主義、相對主義、個人主義)不斷嘗試滲透。若我們不加分辨和抵擋,可能無意識地接受與聖經真理相悖的觀點。這種世俗文化的沾染會使我們的信仰從生命的核心,退化為一種次要的「生活方式」,失去對聖潔的敏感度。
三、信仰的混雜:從獨一真神到崇拜偶像
文化沾染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信仰的失去。士師記 1 章未能趕出迦南人,為以色列百姓信仰上的滑坡埋下了定時炸彈。士師記 2:11-13 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事奉諸巴力,離棄了領他們出埃及地的耶和華—他們列祖的上帝,去隨從別神,就是他們四圍列國的神,叩拜他們,惹耶和華發怒。」這種信仰的墮落,正是與未被驅逐的迦南人混居的直接惡果。
在個人靈性上,「信仰的失去」不一定是公開否認上帝,而是我們內心深處將某些事物抬高到上帝的位置,使它們成為實際的「偶像」——例如工作成就、財富、人際關係、社群媒體的認同等。當這些原本無害的事物成為我們最追求、最信賴、最懼怕失去的,它們就取代了上帝的中心地位。這種對上帝獨一性的侵蝕,最終導致靈性生命變得貧乏、焦慮和迷失。
四、家國認同界線模糊:外族凌駕於百姓之上
容納外族一同生活,不僅導致文化和信仰的沾染,更深層次地影響了以色列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和上帝選民的家國認同。最終,這些未被完全驅逐的民族,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成為以色列的壓迫者。瑪拿西支派雖然使迦南人「作苦工」,卻「沒有把他們全然趕出」,這顯示以色列人掌握了部分權力,但未能完全控制。而但支派被亞摩利人「強迫」住在山地,則更是權力關係的顛倒。
上帝在士師記 2:3 中明確宣告,這些「沒有趕出」的迦南人,將成為以色列「肋下的荊棘」和「網羅」。這表明,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妥協,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權力關係的逆轉,那些本該被征服的民族,反而可能壯大力量,最終凌駕於以色列之上,成為壓迫者。
在個人靈性生活中,「家國認同」可以理解為我們作為上帝兒女的身份,以及在基督裡被賦予的獨特使命和呼召。當我們允許「外族」(指老我、肉體的情慾、世界的價值觀、自我的驕傲)在我們內心佔據主導地位時,我們真實的身份和使命就會被模糊甚至壓制。最終,我們發光作鹽的使命會被自我的私慾所凌駕和扼殺,無法真正活出神兒女的榮耀和權柄。
結論:順服與潔淨的關鍵
士師記 1:23-36 以血淋淋的歷史教訓警示我們:不完全的順服是痛苦代價的開端。 最初看似微不足道的妥協,如未能完全佔領土地,卻像癌細胞般擴散,導致了文化沾染、信仰偏離,最終模糊了身份認同,甚至帶來壓迫。
無論是以色列民族還是我們個人,都必須警醒。我們需要不斷潔淨自己的內心「地業」,分辨並抵擋世俗文化的沾染,專一敬拜獨一真神,並堅定地持守作為上帝兒女的身份和使命。只有徹底地順服與潔淨,我們才能真正活出豐盛且蒙福的生命,並成為上帝對世界的榮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