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期

Z世代不遠——他們在等我們說真話

 

節目部主任/方華

   
        每年一次的遠東中文節目主任會議,除了瞭解各地中文節目辦公室的現況之外,也為來年各類節目作規劃調整。今年考量北美主任們長途跋涉不便,改以線上舉行。

        過去一年,北美與亞洲幾個中文節目辦公室大都面臨同工分散錄音與遠距辦公的挑戰,對行政管理與團隊凝聚造成不小壓力。

 

Z世代的傳播策略

       今年的會議主題聚焦在Z世代的傳播策略。Z世代(Generation Z,簡稱Gen Z ,1997至2012年出生),成長於數位與網路普及的穩定社會中,又被稱為「數位原生世代」。他們日常生活高度依賴智慧型手機與社群平台(如Instagram、TikTok、YouTube、小紅書),所接收的資訊碎片化、快速又多元。他們傾向自我、真實、個人化的溝通方式,重視多元包容、心理健康、自我實現與社會參與。

       近十年來,華人教會普遍面對青年信徒流失的挑戰,台灣、香港與北美尤其明顯,呈現結構性斷層。2024年報導指出,台灣主日聚會人數從2017年的67萬減至2022年的44.6萬,下降32.6%;青少年人數更由10.3萬降至5.4萬,幾近腰斬。2019年「香港教會普查」也指出青少年人數持續下滑,堂會老化問題嚴重,原因包括學業壓力、牧養不足,以及無法回應青少年真實需求。在北美,研究顯示多數在教會成長的華裔青年,成年後離開教會的比率高達75%至90%,形成所謂「沉默的出埃及」現象。

       分析原因,除了青年比例偏低導致世代間溝通困難外,教會多缺乏針對青年的牧養策略,無法回應他們的靈性與生活挑戰,加上價值觀變遷、學業與社會壓力、教會對公共議題的回應不足,使青年感到信仰與現實脫節。

       若要吸引Z世代的聽眾,必須突破傳統模式,結合他們的媒介使用習慣與價值觀,創造出真實、有共鳴、能互動、不做作的內容。以聲音為核心,向外延伸至多媒體、強化社群的傳播,同時保持對年輕群體價值觀的敏銳洞察。

       儘管Z世代習慣在數位世界尋找歸屬感與身份認同,現實生活中的陪伴與引導仍不可或缺。若缺乏支持,他們容易在資訊洪流中迷失方向、情緒困頓。

節目、家庭與教會的陪伴

       遠東廣播在Z世代節目的耕耘仍屬薄弱,需要積極開拓。這類節目若由Z世代信徒製作,將更貼近語言與文化,提升共鳴。然而,再好的節目也無法取代家庭與教會的實質陪伴。

       家庭是信仰傳承的第一線。親子節目應幫助基督徒父母建立正確的信仰價值觀與親職觀,讓孩子在信、望、愛的氛圍中成長,抵擋世界洪流的侵蝕,正如箴言所言:「就是到老也不偏離。」

       關心Z世代的牧者建議,教會應鼓勵跨世代同行,讓年長信徒以傾聽者、陪伴者的角色支持年輕人,並建立安全對話空間,讓年輕人自由表達困惑與掙扎。同時,事工設計不應只針對Z世代,更應邀請他們一同參與,成為內容的共同創作者。另外,由青年主導的行動(如短宣、社區關懷、街頭詩歌等)有助於重建教會與社會的連結,讓信仰落實。

      信仰的傳承並非自然發生,而是需要刻意培育與教導,特別從長輩向年輕一代傳遞上帝的作為、誡命與真理。

    「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祂的能力,以及祂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好叫他們仰望上帝,不忘記上帝的作為,惟要守祂的命令。」(詩篇78:4,7)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