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期

從中國大環境的演變看中國福音事工的對策

 

從中國大環境的演變看中國福音事工的對策
  -蔡少琪老師主講 加爾文神學院神學博士、香港建道神學院老師

 

先看中國幾方面的近況

  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本文所論述的範圍,只是很少部分,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的研究及討論。首先看中
國幾方面的近況:

1. 經濟民生方面──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急速的增長,速度為世界之冠。人民對食物的安全,深表懷疑。污
染情況非常嚴重,霧霾頻頻,過去10年間,北京肺癌發病率增長60%;水質污染的情況也叫人擔憂,山東萊州從前有
中國長壽之鄉的稱號,現在因水質污染變成癌症村。

2. 社會保險方面──中國的企業職工法定退休年齡在50-60歲間,而社會保險相當全面,包括養老社會保險、醫療社會
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及生育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從2009年起開始嘗試,將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制度。

3. 網路方面──中國網民人口急劇增加,中國已是世界移動上網人數最多的國家。「網路購物」急速發展,對傳統的購
物方式帶來很大的衝擊。中國在網際網路世界的競爭力,絕對不容忽視。

4. 教育及出國方面──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加,大學生人數每年達700萬,而體制內崗位沒有相應增加,人才供求出現結
構性問題。中國富人移民的意向愈加強烈,北美是富豪首選的移民地區,而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攀升,但不少留學生陸
續回國,因為難以適應海外的生活。至於出國旅遊,無論在人數及消費款額,都是全球第一。

5. 社會方面──中國的離婚率急升,2012年已達2.4%,問題不容忽視。港人對「中國人」身分認同評分則向下調,而
非政府組織(NGO)的數目卻不斷增加,2013年已超過50萬。

6. 文化方面──習近平認為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衝突」,就可以
實現文明和諧。佛教與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
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
韌精神。

7. 宗教方面──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發表「基督教中國化是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道路的必然要求」。據中外
學界都比較認可的資料,目前中國基督教信徒人數在2,300-4,000萬之間,佔總人口的1.7%-2.9%。國家宗教事務局201
2
6月發佈的資料則顯示,中國現有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近13.9萬處,其中基督教教堂、聚會點約5.6萬處。

  

觀察中國之大環境趨勢及我們的因應建議

  接下來,是我們根據中國環境趨勢變化的觀察,身為華人福音事奉機構的一員,我們該如何作出相應的調整:

1. 我們需要時代化──特別是農村和城鎮教會,如何與時俱進,吸引年輕人和有才幹的工商專業人士是未來10年的大挑
戰。如何牧養兒童、青年、民工、白領和商人階層是新的挑戰。

2. 政教關係的多元化──政教關係有漸趨緊張的趨勢,家庭教會公開化的過程可能會慢下來!部分基督徒在社會企業以
及在教育體系的服事,會面對一段挑戰期!

3. 知識化──教牧人員渴求更高教牧文憑,但要提防過分知識化!中國神學系統的國際化和規模化!

4. 扶貧工作進入大調整期──隨著中國的普遍收入增加,地區的資金投入增加,海外金錢的貢獻性和力量將相對減弱。
這是對華扶貧機構的一大挑戰!部分扶貧項目和規模有收縮的趨勢和危機。

5. 中國事工事奉人員的更新和傳承──隨著中國事工急速改變,也隨著自80年代開始參與的領袖們相繼退休,中國事工
某些領域的事奉人員進入一個重要的更替期。某些北美和歐洲扶貧機構有後撤的可能性。

6. 地域化──不同地域的需要有巨大差異。某些地區開始有區域性的領袖、主流教會和神學培訓中心。他們與海外教會
袖的交往,慢慢走向平起平坐、同伴式的交往,部分家庭教會組織希望得到海外組織的認同。

7. 資訊和手機化的時代──若要接觸中國同胞,手機網路資訊,音樂和聆聽資訊將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如何能在國情容
許下,用靈活傳遞的方式,讓「基督信仰、美善的價值、能回應時代的信息」進入中國的手機網路資訊,這是時代的一大
挑戰!

8. 建立聯盟夥伴、栽培當地同工、建立跨區聯盟──「祂必興旺,我必衰微!」中國本地機構的參與比重會急速增加。如
何連結不同的合作夥伴,建立和培養當地同工,建立中國跨地域的合作夥伴,善用大城市的專業資源去輔助中國貧窮地區
是一大方向。

9. 國際化和差傳化──隨著國家經濟和眾多海外僑胞和留學生,整體視野和關係網不斷擴大,中國開始積極考慮參與國際
服務和差傳服事。如何成為合作夥伴、聯絡人和培訓支援,幫助中國的有心人士和教會面向世界,走向宣教路,需要世界
華人教會的重視和互相配合。

10. 心靈、生命和高素質的需求的增加──中國社會脫離較為貧窮的時代了。中國的需要正急速從物質需要,改為心靈、
生命和高素質的追求。專業性、生命性、高水準和持續性是他們對外的期待!要服事中國,我們第一線人員素質需要不斷
更新,須有高素質的新血加入!

11. 政治性和社會性──中央某些環境氛圍非常排斥西方價值,某些官員和民風正提防基督教的影響,未來中國政治性的
影響和變化是我們必須留意的。原本的合作可能有突然的波折,有更多價值觀重整的需要和有爭議性的議題出現!領袖要
有智慧,並對事工有清晰的定位。

12. 更廣闊的光譜──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以及大環境收緊後的反作用,中國基督徒的反應可能走向更廣闊的光譜。從
低調的基要基督徒,到溫和的福音派基督徒,到熱情的淺靈恩派基督徒,到積極改變社會公共領域的基督徒。如何分工牧
養以及如何與合適群體合作是一大挑戰。

13. 機構和教會的分工和配合──隨著很多大堂會和宗派建立更多服事機構,傳統中國事工機構如何配搭,能否有良好發
展和生存空間是一大挑戰。

14. 帶著信心──更專注的服事、更高品質的服事、彼此聯盟的服事、更資訊化的服事、更堅持福音真理的服事、更有差
傳和國度視野的服事。

 (本文內容摘錄自香港遠東廣播公司2014年底的公開講座)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