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期

中國人為什麼不容易信基督教?

中國人為什麼不容易信基督教?

王壽南教授

從文化的問題談起

(一)神本與人本

        中國人不容易信基督教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文化若干部分和基督教教義有相互衝突的地方,這只是說若干部分,不是中國文化全部都和基督教不合,其實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督教教義是相合的,只是有一部分是不合的,而這不合的部分卻又很敏感,聽起來有些刺耳,但作為中國傳道人是必須面對的,希望大家能靜下心來想一想。

        首先是人本思想和神本思想的問題。中國文化以儒家為主流,儒家是看重人本思想的文化,孔子、孟子、荀子都主張以人為本,人是社會的主體,人的幸福和利益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孔子要「敬鬼神而遠之」。雖然中國人至少在商朝時已有神鬼的觀念,但中國人並不信神,不過中國人信天。到了東漢時期,本土的道教出現,印度的佛教也傳入中國,中國人才開始信神。然而中國人對神的態度是消極的,神和人是分離的,神不管人,人有時可以管神,譬如說:皇帝可以封某些已亡故的人為神,官吏和百姓也可以為某些亡故者造像建廟,奉為神明。中國人認為人是主,神是從,人若向神求什麼,神應當照人的祈求去做,如果人不祈求,神就不要過問了。在中國的民間信仰中,所有的神都是人手所造出來的,在中國人的想法裡,神是保護人的工具,人才是目的;神是為人而存在,人不是為神而活。

        基督教則主張神本思想,認為人只是被造物,神是造物者,被造者豈可與創造者抗衡,所以神是主,人是從,人要絕對順服神,人可以向神祈求,但神不一定要聽從人的祈求,神可以管人,人不可以管神。神的主權是絕對的,人是為神而活,所以牧師們常喜歡講,把自己當作活祭來獻給神。人的價值是因神而存在,所以一切榮耀要歸與神。

        從表面上看,基督教太忽視人的價值和存在,這是中國人很不容易接受的,如果深一步思考,基督教的神本思想真的忽略了人的價值和存在嗎?神本思想和人本思想是對立的嗎?作為一個中國傳道人,應該多多思考這個問題,解答了這個問題,中國的知識分子會比較容易踏入基督信仰的大門。

 

(二)戰爭與侵略

        中國文化是崇尚和平的,孔孟思想都主張德治,對內以道德治理人民,對外以王道對待鄰國,墨子更主張「非攻」,反對一切戰爭。中國人受儒家和墨家的影響,對鄰國一直採取和平共存、文化交流的關係。當然,中國國內會有戰爭,那是政治腐敗而引起的,這些戰爭規模不大,殺人不多,有政治眼光的領袖都會告誡手下將領不可濫殺,在楚漢相爭時,項羽把秦國的降卒二十餘萬人全部坑殺,於是大失民心,最後項羽失敗;劉邦對投降者都加以安撫,最後獲得成功。從歷史上看,中國除蒙古建立的元朝外,很少主動發起對外侵略戰爭,漢代有較多的對外戰爭,但都是出於雪恥和復仇,而且漢朝軍隊縱使戰勝,對待敵人並不兇狠殘酷,使許多外族主動願意歸化漢朝。唐朝初年雖然國勢強盛,但很少對外族有大規模戰爭,唐太宗被外族稱為「天可汗」,不是因為唐太宗以武力征服他們,唐太宗是用文化和經濟的力量使外族順服。中國人對外雖有戰爭,但中國人絕對不會將敵人趕盡殺絕,不會把敵人滅種。

        基督也講博愛、和平,耶穌教人要愛仇敵,馬太福音五章38-44節記載耶穌的話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裡衣,連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給他;有向你借貸的,不可推辭。你們聽見有話說︰『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耶穌的愛仇敵就是博愛的表現。

        當耶穌和門徒在客西馬尼園禱告,大祭司派了一批人馬來捉拿耶穌,馬太福音二十六章51-52節說︰「有跟隨耶穌的一個人,伸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耶穌對他說︰『收刀入鞘吧,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耶穌說的「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就是反對用武力解決問題,因為動用武力必自食惡果。

        在耶穌的教訓下,基督徒是主張博愛、和平的。然而,翻開聖經舊約,上帝對仇敵都是另一種態度,例如:上帝命埃及法老放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法老不允,上帝便降災來打擊法老,最後一災竟是使埃及地的長子都死亡,造成埃及境內每一家都在痛哭。又如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地之前,上帝指示要將赫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都要滅絕淨盡。這和耶穌所說的「要愛你們的仇敵」豈不矛盾?該如何解釋呢?

        打開人類的歷史,看看基督教是否真的講博愛,是否做到「愛你們的仇敵」。從四世紀開始,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整個歐洲都籠罩在基督教勢力範圍之內,到了中古時期,羅馬教宗的權勢超越歐洲各國國王和貴族之上,歐洲人無不聽命於羅馬教宗,因為歐洲人幾乎全是基督徒。

        公元622年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中國人稱之為回教,信徒被稱為穆斯林。穆斯林的勢力發展極為迅速,從阿拉伯半島沿地中海周圍前進,穿過巴勒斯坦到達君士坦丁堡,再從北非到西班牙,都是穆斯林所統治,這些土地上的人民大多信奉了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當時地處中東的耶路撒冷也在穆斯林統治之下。羅馬教宗烏爾班聽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訴說耶路撒冷在穆斯林統治下的悽慘情形,便發表了一篇演說,鼓勵歐洲各地的基督徒集合起來,一同到耶路撒冷朝聖,打敗穆斯林,奪回耶路撒冷。

        在教宗的鼓吹下,整個歐洲陷入朝聖和奪回耶路撒冷的狂熱浪潮中,於是展開了十字軍東征,參加十字軍的人在衣服上都佩著紅十字的徽章,所以被稱為十字軍,十字軍參加者都是自願的,所以成分非常複雜,有國王、貴族、商人、工人、軍人、教士、平民、流氓、奴隸,這些人良莠不齊,有品德高尚、真心信仰基督者,有想擴張自己領地的,也有想趁火打劫,在戰爭中淘金撈寶者,他們沒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也沒有嚴密的組織,他們蜂擁向前,高呼著︰「前進!基督教的戰士們!」目標是耶路撒冷,但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耶路撒冷在那裡,距離法國有多遠。十字軍東征大約有八、九次,經歷了二百年之久,第一次東征是1096年出發,先頭部隊在小亞細亞和穆斯林軍隊相遇,十字軍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過後面的十字軍持續而來,終於攻入了耶路撒冷,戰爭十分慘烈,聖城裡屍體遍地,血流成河。基督徒在耶路撒冷和土耳其、巴勒斯坦建立了幾個小王國,但不久就被穆斯林消滅了。

      從1096年到1291年,一波波的十字軍湧向東方,戰爭的代價是無數的基督徒和穆斯林死亡。在十字軍東征的紀錄中有一次是兒童十字軍,1212年,在法國由一個十二歲名叫司提反的男孩發起,有好幾千個十歲以下的孩子響應參加,他們對耶路撒冷一無所知,他們沒有大人指引和照顧,就踏上征途,他們相信上帝像帶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紅海一樣,帶他們渡過地中海到耶路撒冷去。我們很奇怪這些孩子的父母怎麼捨得讓兒子去走渺茫的路程?唯一能解釋的理由大概就只有宗教的狂熱,讓兒子參加十字軍是把兒子奉獻給上帝。這些兒童十字軍來到法國南方地中海邊,有一群商人和水手在岸邊對司提反說,他們願意把全部的兒童十字軍免費載運到耶路撒冷去,他們這樣做是出於上帝的愛。司提反和兒童們喜出望外,認為是上帝派來天使接引他們,於是全都上了船。不料商人和水手竟把這批兒童運到穆斯林的地盤,把這些孩子全賣給穆斯林做奴隸。

        十一、十二世紀的歐洲有三大熱潮︰宗教、戰爭、貪慾,十字軍東征是這三種熱潮結合之下的產物,打著宗教的旗號,進行擴張領土的戰爭,獲取財富和榮耀,滿足貪婪之心。許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十字軍東征是以政治、社會和經濟為目的的戰爭,是侵略性的戰爭,宗教只是搖旗吶喊者。

        中國人讀了十字軍歷史後會有什麼感想?原來基督教是政治的工具,為上帝可以發動戰爭,這樣的宗教對崇尚和平的中國人來說,實在很難信服。難怪從清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會把基督教視為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時使用的一種工具。

 

(三)國情的差異

        聖經是猶太人的作品,所敘述的人與事都和古代以色列背景有關,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和中國人的傳統可能有些差異,這些差異讓中國人產生疑惑,造成不容易信基督教的原因。舉幾個例子說明如下︰

1.弟兄姊妹稱呼︰基督徒把凡信耶穌的人都稱為弟兄姊妹,表示相親相愛,可是這對重視倫理輩份的中國人來說是不容易接受的,父母和兒女都信了基督教,父母和兒女變成了弟兄姊妹,那是打破了倫理的規範,所以清朝人便以此為反教的理由。

2.基督主張以教領政,舊約如此,到四世紀以後,羅馬教宗轄治了歐洲所有的國王和貴族,中國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以教領政的事,反而宗教是受政治所管轄的,所以清朝末年,外國教士壓制中國官員,中國人是不能接受的。

3.基督教反對祭孔,清代士人不能接受,所以清代士人幾乎沒有信基督教的,二十世紀以後知識界也極少有基督徒,把反對祭孔看成反對孔子,許多堅守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便不肯進基督教之門了。

4.基督教中若干人物不容易獲得中國人認同,例如:路得的故事,路得黑夜裡鑽到一個陌生男人被窩裡睡覺,在中國人看來路得不是一個貞節女子,聖經卻誇獎路得,中國人在貞節觀念影響下,實在不能認同。

        總之,每個社會受到自己文化的影響,會產生自己的價值觀念,基督教進入中國不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主要的原因即是價值觀念的衝突,這是文化的問題,作為一個中國傳道人一定要思考如何解決文化的問題,解決了文化的難題,中國人才容易信奉基督教。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