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期

你我都是——讓小孩子到耶穌這裡來的「那些人」

 
 
你我都是——讓小孩子到耶穌這裡來的「那些人」
 
 
      馬太福音十九章13-15節提到,那時,『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耶穌給他們按手,就離開那地方去了。
 

       遠東福音會週一到週五8點20分至9點,是全職同工們一起早會和早禱的時間,我每月都會為同工們設計六大領域的早會安排:聖經課程裝備、知性專題分享、感性專題分享(藝術與音樂)、牧者傳道勉勵、見證故事分享、優質影片賞析。期盼透過這六大類的栽培造就,讓同工們在學識、靈命、事奉上都能討主喜歡。
 

       聖經學者Merrill C. Tenney的學生,有一次請他在他的著作上簽名,Tenney通常為人謙卑且不習慣為自己的書簽名,便在簽名之後,寫下希伯來書十章38節:「只是義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後,我心裡就不喜歡他。」我也期盼每位神的兒女,都能以「進步」,當作是自己每日期許的「腳步」!
 

       在三月中旬的一次早會裡,我邀請了東海大學美術系羅頌恩老師前來分享。只要羅老師在台北的時間,我幾乎每個月都會請他分享一幅畫作。那一次羅老師分享了Fritz von Uhde在1884年所畫的《讓小孩到我這裡來。羅老師用倒敘的方式,先解釋十九世紀下半寫實主義的畫風背景(除真實反映當下之外,「不使用神話題材」也是寫實主義的重點之一),但Fritz von Uhde那時卻一反常態,選用「聖經題材」來繪畫,在當時他是一位很與眾不同的畫家。在這一幅畫裡,羅老師要我們注意到,畫面焦點似乎不是耶穌,而是「那小女孩(孩子)」。
 


 

       羅老師幫我們整理了從十六世紀宗教改革,一直到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小孩子」在繪畫史上的重要性演變。使我們可以對於Fritz von Uhde《讓小孩到我這裡來》的藝術脈絡有了全面的掌握。原來從十六世紀以來,便有許多畫家在畫作中,呈現對「小孩子」這主題的重視,且頻率日益增加,其中包含對兒童教育的重視,對兒童在家之信仰教育的強調,都讓「小孩子」這主題屢屢出現在畫作中,甚至是祭壇畫中!
 

       最後,羅老師要我們觀察這幅畫小孩子的背後,常為人所忽略的重點——那些帶小孩子來的「那些人」「那些人」原來也是這幅畫的重點之一,帶小孩子來到耶穌面前的,有大孩子、婦女、成人、老人等。羅老師期勉我們,「小孩子」其實可延伸領會為「非基督教文化的慕道友」,而遠東福音會所做的工作,就很像「那些人」,那些帶小孩子來到耶穌面前的人
 

       這幅畫的「畫中話」,其實帶給我很多啟發與鼓勵,這世代哪些人是小孩子?也許這所謂的「小孩子」,不只是生理上的小孩子,還包括許多對信仰陌生甚至無助的人,他們也是小孩子,需要更多像遠東福音會的福音夥伴,將他們帶到耶穌面前!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