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期

內地牧養方式的轉移

內地牧養方式的轉移

廣播牧師/姚慶生

        有研究內地教會的同工曾發表《中國教會發展的九個趨勢》(註1),指出了(一)部分家庭教會走向公開化、(二)教會仍屬少數派、(三)城市化深深影響教會發展、(四)出現多元牧養模式、(五)堂會制和全時間牧職的發展、(六)走向全方位化──更多社會關懷及宣教努力、(七)教會和信徒視野國際化、(八)後宗派主義時代、(九)神學教育將有黃金時代等九個趨勢。而我嘗試從與內地傳道牧者的交流當中,分享其中的點滴。目前,內地牧養方式轉變大抵如下:

從佈道增長到以牧養為尚

        以往內地教會注重佈道,教會人數增長驚人,並有所謂「能生不能養」的情況。但內地教會現時已進入牧養階段,從家庭婚姻、教育子女,以及如何面對異端、倫理學的問題等,牧者發現不是單傳十架救恩、醫病趕鬼就足夠了。信徒歸主後,他們要面對生活和信仰的種種問題,需要有教師引導、指示他們該如何行。

從聖經學習到生活考驗

        過去內地教會偏重禱告聚會及關懷探訪,但社會漸漸趨向城巿化,外省勞工在城市裡工作,子女升學成為一項重擔,需要適當的處理,牧養模式就更講求細緻的分齡牧養──例如:伉儷、婦女、青少年等等。城巿化帶來了經濟起飛,但人心也更趨向物慾化。當會眾的教育水準提高,不少知識分子參加教會的活動,而牧養新一代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方能鼓勵他們參與聚會。講壇面對急劇的變化,舉凡以真理教導婚姻觀、教養子女價值觀、擁有正確物質觀等主題,皆為信徒所看重的。(註2)

從拯救靈魂為尚到社會關懷服事

        以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作為分界線,教會、信徒被激發投身參與賑災工作,教會對人的需要有更多的關注。有愛心的信徒家庭,選擇領養被棄的孤兒;有教會看見社會上殘疾人的需要,起來關愛弱小。這種種的行動,影響教會的牧養心態,開始實踐對全人的關懷。

從聖經領受到神學思想

        內地信徒接受培訓機會比以前多,教牧同工有機會接觸外地出版的神學書籍、參閱更多神學譯本,他們的思維較之以往更為廣闊。同時,信徒的問題也比過去更為複雜,因此在牧養上,教牧同工需要有更多的裝備,來回應信徒的需要。此外,對於各宗派的思想及理念,也曾於教會內引發過討論。

從單向講道到多方教導

        以前的牧養只要一味講道,未來牧養上基於上述的變化,更需要開拓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層面──教導(加強主日學)、輔導(信徒生活家庭課題)、領導(團隊協調講究及分工)等,未來除了主日講道以外,必然會朝向多向度的牧養事工。

從一言堂說到專才團隊

        過往教會多以一牧一的模式牧養,如今城市中的教會卻按發展,逐漸以專才聘任同工,有教會甚至有多達十幾位的同工,讓同工可以更專心於開拓不同的事工,此乃城市教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按此模式發展下去,將引發分齡及小組的牧養。

從本地範圍到外訪行程

        內地早前開放外出遊歷及自由行,不少內地傳道和信徒有機會到外地參觀及接受訓練,他們參與聖地遊歷在近五年已蔚成風氣,此舉在牧養上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教會在生活閱歷上早已觸及海外,不單單停留在內地,新一代信徒的眼界更是朝向國際化發展。目前,使用手機、微信轉達屬靈心得,分享文章等等,已經愈發普遍。

從一元方式到多元路徑

        牧養模式隨著地域的差異趨向多元化,不同處境所發展出的模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目前不論是公開或家庭教會,不同地區將發展出多元模式,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牧養。隨着城市裡白領階層的增加,農村教會生態產生大幅度的改變,過往早起、早禱的情景可能不再多見,傳福音以及牧養的模式必然會再度調整。過去農村教會很容易有福音果子,教會增長顯而易見,現在有的教會或已面臨萎縮。教會目前面臨牧養策略的調整,而義工領袖及牧者面對此新形勢,隨之而來感受到的轉型壓力,也是必然會經歷的過程。

 

註1:蔡少琪,《中國教會的九個發展趨勢》,參 https://goo.gl/h2LUbR

註2:鍾健楷,《內地事工新趨勢──探討與機遇》,參https://goo.gl/6wIY1d

轉載香港遠東廣播2016年10-11月號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