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期

基督徒該如何在政治上參與及發揮影響力?

 

 基督徒該如何在政治上參與及發揮影響力?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周學信

編按:今年電台主題是「心心之火」。我們希望和聽眾一起努力,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發揮正面影響力來影響社會。因此,我們特別邀請在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公共神學的周學信老師,為遠東的讀者撰寫本篇文章,期盼透過他深入淺出的筆觸,幫助我們能在各個領域中為祂發光!

 

「關懷最弱勢的鄰舍」就是身為基督徒的重要本分

  我該關心公義和政治嗎?喔,不,主啊,不要是我!我的公民權在天上,我在地上的工作只是要贏得靈魂。祢把我放在人群裡,是爲了向鄰舍傳福音,而不是要一頭栽入追求公義和政治運作。而且追求公義並不會帶來多少改變,政客都是骯髒污穢、貪婪腐敗且沒有半點原則,他們爲了掙選票而無所不用其極。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應該要潔身自愛、不沾染世界的污穢,並且要避免所有邪惡之事,這是您在聖經裡說的!

  這只是調侃福音派對於社會公義與政治參與的一段話嗎?某種程度上,是的。但你有多常也對自己這麼說?或聽到其他基督徒或教會也這麼說?那些陳述都是阻礙,是每位活躍於公眾事務的信徒要面對,而且必須在心裡加以調適的。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的心態,背後有許多原因,例如:福音至上、忽略舊約、福音「保羅化」,甚至是忽視肢體、將愛與正義分離、淡化邪惡勢力以及個人主義等等。[1]

  至於為什麼華人教會不參與社會公義與政治,背後也有許多原因。過去幾年來,我看見許多華人教會協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也爲了社會公義發聲,但大部分的華人基督徒並不熱中追求公義,許多人並不明瞭關懷最弱勢的鄰舍就是身為基督徒的重要本分。更不幸的是,想參與社會議題的華人基督徒,沒人指導他們去了解聖經對於社會公義說了什麼,或是引導他們對於現今社會議題該採取什麼行動。可悲的是,在教會裡,我們有可能看見大家一起敬拜神,卻關心弱勢的弟兄姊妹以及我們共享的地球資源;我們有可能跟隨耶穌,卻發現自己與飢餓、無家可歸、失去希望、為奴的、長大痲瘋的和當妓女的弟兄姊妹毫無關聯;我們有可能仔細閱讀聖經,卻相信神看重人類尊嚴、福祉與整全的眼光。華人基督徒不向外接觸身陷困境的人、不擁護公義、不尋求和平、不關心受造物,這些景象實在太常見了。

 

華人教會不參與社會公義與政治的四個原因

  有四個原因,可以解釋為什麼華人基督徒不怎麼主動追求公義和參與政治。每一個原因,都與我們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息息相關,反倒不是爲了虔誠努力活出福音的真理。第一個原因,來自華人基督徒的分離主義傳統。雖然華人基督徒非常多元,但我們大多數都根植於某種基督教的「分離主義」。也就是說,我們更看重雅各書一章27節的下半節勝於上半節:「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我們的第一直覺,就是從這世界的不潔中退出,並避開那些放棄信仰的人。「分離的傳統」無疑是源自聖經,當基督徒要向主宣示忠心時,我們一定要對世界說「不」,因如彼得曾說過的:「我們必須順從神,勝於順從人。」(徒5:29)然而,真正的聖經「分離主義」並不排除關心世界和愛鄰舍。

  雅各告訴我們要「看顧患難中的孤兒寡婦」。耶穌也提醒我們,我們雖不屬世界,卻在這個世界裡(約17:14-18)。祂告訴那位年輕的富官,當門徒的真正意義是:「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路18:22)的確,這經文曾在教會歷史上激勵過無數世代的基督徒,鼓勵他們遠離世俗的財富和成功價值觀,並透過服事窮人來跟隨基督!不幸的是,華人基督徒的「分離主義」並沒有激發社會公益或幫助貧乏人,而是孕育出不健康又自私的習性。這份失去平衡的「分離」傳統,不僅沒有改善我們的文化,反而成為某些文化陋習的藉口。

  第二個原因,則是與過去的基督教歷史分離。華人基督徒容易鄙視歐美的傳統宗派,也傾向與他們撇清關係。某種程度上,這是源自於對二十世紀初西方帝國主義威脅要摧毀中國時的反應。有許多華人基督徒覺得西方宣教士及宗派在中國的教會、學校和醫院裡掌控了太多權力,他們想要有平權的合作關係。許多人發現分離並自創獨立的組織,會比在宗派組織架構下掙扎來得好,但是把我們自己從歷史教會中抽離,反而使我們與好幾世紀發展出來的社會責任與社會關懷的悠久教會傳統,斷絕了關係。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初,有許多華人基督徒提倡社會公義與政治參與,但他們被貼上「自由主義者」的標籤,因此受到多數華人福音派基督徒的排斥。其實,並非所有支持「社會公義」的華人基督徒都是自由神學主義者。許多華人的「社會福音者」並不與現代經濟、種族和性別上的階級制度妥協,而是主張真正的基督信仰早已預言要對抗這些階級制度。但是,華人的「分離主義」傳統已經遺忘或是棄絕了這份歷史關係,因此,無法對我們這些想要在靈命成長與社會責任中找尋平衡的人提供指引。

  第三個原因,是與政治分離。縱觀中國歷史,大部分時候都受到獨裁政權的統治,華人在美國算是少數民族,因此美國華人也沒有太多的企圖要影響政治。有人主張「我們的公民權在天上,所以我們應該避免與政治糾纏不清。我們應該專心建立教會,不論我們對弱勢群體提供什麼幫助,都不應該透過政府,而是透過個人、教會或慈善組織的努力。」但不幸的是,歷史已經向我們顯示,儘管這些努力可以使一些痛苦得以減緩,卻無法改變那些製造不公義的社會結構。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過去三十年來,多數賺得的財富和薪資都流入世界前百分之一富有的家庭中,他們擁有的資產都超過五百萬美元。全球化導致了經濟上的不平等,也就是有錢有勢的人會擁有更多財富來壓榨剝削中產階級和貧苦人。這些特權階級應該留意保羅對加拉太人的告誡:「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慾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加5:13)但大型企業卻很少主動提供足夠維持生活的工資、公平的就業措施和平等的機會。在現代民主社會中,政府可以繼續成為有益的推手,爲大家推動公平競爭及維持真正自由的市場,但唯有平民老百姓──包括華人基督徒──願意追求公義並參與政治,這件事才可能實現。

  聖經確實有提到我們的公民權在天上,但並沒有說我們因此就要棄絕地上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主教導我們要這樣禱告,「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太6:10)天使也宣告「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啟11:15)基督徒蒙召不僅要「抵擋罪惡」,也要參與神藉著改革不公義的組織來救贖萬物的工作。若華人基督徒要順服耶穌所說愛鄰舍的命令,也就是去關心超越個人、家庭及宗教團體的社會議題,我們就一定要了解公共政策如何影響著貧窮和弱勢群體,我們不能不關心政治。

  華人教會不參與社會公義與政治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變富裕了。中產階級社會地位及物質上的祝福,似乎已成為我們信仰上的獎賞。表面上這看起來棒極了,但我相信,一旦我們在物質上的成就與「分離主義」互相連結,我們就染上「富裕流感」了。《告別富裕流感─21世紀新財富觀》(Affluenza: The All-Consuming Epidemic[2]這本書把富裕流感定義為:「是一種社會傳染病。因為人們不斷奢求擁有更多,導致出現負荷過多、負債累累、焦慮不安、虛耗浪費等等,既痛苦不堪,又深具感染力。」「富裕流感」藉著將罪責歸因於受害者本身,使我們對人類的受苦變得麻木不仁,對於和我們不同的人也缺乏同情心,這也是現今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價值觀及個人道德觀所採用的聖經標準。因此,愈來愈少勞工階級華人願意加入我們的教會。我們對單親父母、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愈來愈不友善,我們不鼓勵孩子投入社會公益、公眾教育,或是不會增進社會地位或賺得高薪的服事和職業。如果「分離主義」使我們與世界分離,「富裕流感」則使我們與神給這世界的愛隔絕。

  這些原因也許乍看之下無害,但這樣的思想卻不是從聖經而來,反而更多是受到靈體二元論的影響,與異端諾斯底教派(Gnostic)和摩尼教(Manichaean)相通。吉姆‧沃利斯(Jim Wallis)是一位社會行動神學家,亦是「寄居者」(Sojourners)的創辦人(「寄居者」是專門爭取正義與和平的一個革新派基督徒全國性社群團體),他主張:

 

將神侷限在私有範圍裡,這正是二十世紀美國福音派教義的一大異端邪說

  神是個人的,卻非私有的。如果神不是個人的,信仰就沒什麼意義了,變成只是死去很久的一位古人所留下的一套哲學思想和教導。如果沒有個人的神,就沒有個人信仰的需要,與神之間也沒有關係,沒有贖罪、拯救、恩典或饒恕。沒有個人的神,就沒有靈命的轉變,也沒有比除了自我長進之外更大的驅力來真正改變我們的生命……然而,那位個人的神,卻從來不是私人擁有的。將神侷限在私有範圍裡,這正是二十世紀美國福音派教義的一大異端邪說。否認那位公眾之神,就是拒絕聖經本身的信仰,也是拒絕了先知、使徒和耶穌本人。排他的私有信仰會衰退成一個狹窄的宗教信仰,被極端的個人與道德家獨占,卻幾乎遺忘要關心社會公義的聖經命令。[3]

  許多人思想公義時,多半會想到世俗對公義的定義──人人皆得其應有的報應,這與聖經的定義相差甚遠。也有許多人將這個字政治化──保守派高興地認為,得到應有的權利代表做錯事的人必須受到懲罰;自由派則淡定地聲稱人人都有享受社會福利的平等權利。這些將聖經一分為二的人,使問題又變得更複雜。一方面,他們想像著舊約中那位憤怒且對付違背律法者的舊約之神;另一方面,他們又把這個畫面拿來與更愛施恩與人且摒棄律法的新約之神相比。就是這錯誤的觀點,使我們無法真正看清舊約聖經與新約聖經所共同描述的公義。

 

對人類現有的律法而言,神的公義是永遠的挑戰

  就聖經的立場,神的屬性就是公義的絕對標準。根據先知以賽亞,當神施行憐憫和公義時,就是在彰顯祂自己:「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賽30:18)神的熱心公義,是祂完滿道德的一部分,祂總是爲受造物的最大益處著想。神對不公義的憎惡,也是祂用來反對會帶來毀滅性影響之不義的一種表現。從創世記到啟示錄,神對公義的熱情處處可見,詩人和先知們更是高聲頌揚這份神聖的屬性:「祂喜愛仁義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詩33:5)「公義和公平是祢寶座的根基,慈愛和誠實行在祢前面。」(詩89:14)「祂手所行的是誠實公平,祂的訓詞都是確實的。」(詩111:7)「求王恩的人多,定人事乃在耶和華。」(箴29:26)「因為我耶和華喜愛公平,恨惡搶奪和罪孽。」(賽61:8)對人類現有的律法而言,神的公義是永遠的挑戰,神的公義不僅沒有否認律法的必要性,更是將律法提升至對公義的永恆追求。[4]

  耶利米書中記錄了一段令人驚訝的小插曲,它強有力地指出什麼是行公義,什麼是行不義。從耶利米書二十二章13至17節,我們可以看到耶利米正在抨擊約雅敬王,到底約雅敬王做了什麼事,答案似乎非常清楚。這位王正在蓋一座新皇宮,建材不是一般的松木,而是要用香柏木來建造,稀少又昂貴的香柏木還必須從國外進口、用人力切割,更甚的是,皇宮還得漆上引人注目的丹紅色。然而,王的極度奢華並不是耶利米譴責他的唯一原因。除了沒有必要蓋這樣的皇宮之外,真正的問題還有建造皇宮的手段是不公義的。約雅敬王不僅利用奴隸來做工,並且還拒付工資。耶利米用簡單一句話道出了重點:(約西亞)爲困苦和貧窮的人伸冤,那時就得了福樂!(耶22:16)施行「公平和公義」,就等於「爲困苦和貧窮的人伸冤」。在那一段話的最後,耶利米也指出約雅敬「行欺壓和強暴」(耶22:17)。耶利米以修辭學上的問句串起了他的論據:「施行公平和公義,爲困苦和貧窮的人伸冤──認識我不就在此嗎?這是耶和華說的。」

 

認識神就是施行公平和公義、爲困苦和貧窮的人伸冤

  所以,認識神就是施行公平和公義、爲困苦和貧窮的人伸冤。因此,耶利米在結論寫到約雅敬所行的正好相反,他正在流無辜人的血,而且「行欺壓和強暴」(耶22:17),所以他並不認識神。他逃不過最終審判的,並且其不義之行必導致他沒落衰敗。「認識神就是行公義」,也就是說「行不義就是不認識神」。

  追求公義是耶穌非常關心的事,我們從祂超越社會、種族及經濟障礙的服事態度上就能看見。以耶穌所說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10:25-37)為例,當時的猶太人厭惡撒瑪利亞人,並以信仰的論證來證明他們的偏見歧視是合理的。今日的我們,也許難以理解存在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之間的深仇大恨。猶太人責怪撒瑪利亞人破壞了神百姓的合一,也造成了公元前922年所羅門王死後的君主政體瓦解。撒瑪利亞人亦被視為「混血種」,因為他們與外邦人通婚。當猶太人被擄歸回耶路撒冷後,撒瑪利亞人曾阻撓他們重建聖殿,並且自行在基利心山上蓋他們自己的聖殿。公元六世紀的某個逾越節期,幾個撒瑪利亞人故意將死人骨頭散放在耶路撒冷聖殿的院中,這個污辱的舉動不僅激怒了猶太人,更是加深彼此之間的敵意。因此,猶太人公開地咒詛撒瑪利亞人,也迫切禱告神永遠不救贖他們。這就是為什麼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在猶太人耳中聽起來是多麼地令人震驚。對猶太人來說,好撒瑪利亞人根本就是個矛盾字眼!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大家看到耶穌膽敢在雅各井旁與撒瑪利亞婦人說話時(約4),會這麼驚訝。撒瑪利亞婦人的回答也作了很好的解釋:「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呢?原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沒有來往。」(約4:9)在約翰福音八章48節,猶太人領袖對耶穌說:「我們說你是撒瑪利亞人,並且是鬼附著的,這話豈不正對嗎?」那些愛拿他們所瞧不起的「鄰舍」,作為開種族玩笑對象的人,聽到耶穌把撒瑪利亞人當作比喻中的英雄時,一定是覺得反感至極,這大概跟述說好黎巴嫩人或好恐怖分子的故事時的情景是一樣的。我們被自己的信念蒙蔽了,沒有看見神的公義不只是爲了祂的選民,而且是爲全人類施行公平和公義。

  耶穌所說的好幾個比喻,都提到社會上的不公義,並且直接點出要追求公義。[5] 其中一個,就是馬太福音十八章裡提到──不饒恕人的僕人,我們也常用這個比喻來輔導信徒要饒恕別人,因為他們也曾被饒恕。但我們不能忽視在這比喻中特別談到免除債務的主題。當時因為課稅沉重,許多佃農只好靠著借貸勉強維生,結果債臺高築,根本償還不了。神爲了要遏止貧窮,便命令以色列人每五十年要免了人的債並歸還抵押的土地,因為土地是其原屬家庭的生產工具。在這個比喻中,國王免了這僕人的一大筆債,但這僕人卻不願免去他的僕人同伴欠他的一點點小錢,他拒絕把這份公義分享出去,只好受到國王的審判。

  想想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故事背景正值公元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輝煌的農業(貴族統治)社會時代,當時的統治階層握有大多數的財富,因為他們掌控著土地、田產以及付出勞力耕種田地的農奴。在路加福音十六章,耶穌說了一個經濟不平等的故事,內容有關一名窮人的受苦和死亡,並在隨後下了審判。我們發現拉撒路安歇在亞伯拉罕的懷中,財主卻在地獄的火焰裡受苦。我們不知道拉撒路為什麼會這麼窮,也不知道財主為什麼會那麼富有,但從故事裡我們可以得知他們是鄰居,並且知道財主並沒有遵守神說要愛人如己的命令。再一次,我們不敢忽視經濟公義與審判之間的相互關聯──不幫助貧窮人,甚至讓他們受苦、受死,可能會遭受地獄永火的刑罰。至於耶穌本身的比喻,那些拒絕好消息的人並不是拒絕了一份很有智慧的提議,而是拒絕了具體呈現神國度的那一位。耶穌並沒有抨擊那些不明白祂的人,而是譴責法利賽人,因為他們明白好消息,卻拒絕活出福音的教導。耶穌宣告的公義以及祂所追求的公義,就如祂預告天國來臨一樣地清楚明瞭。唯有神能使這個國度得以完全,但我們蒙召就像另一比喻中的十個童女一樣,要出去迎接天國的來臨,拿著公義之燈照亮新郎的道路。

 

我們應該要做好這世界中的每個任務

把它當作祭物獻給萬有都在祂裡面的那一位

  我們的使命、目標、異象和我們人性的核心要素,就是向世人活出超凡的生命典範。我們並不是藉由逃避這世界來完成這個使命,而是完完全全地住在其中,追求神屬性中的公義,並活出耶穌基督捨己的愛。我們不要因為這世界與文化終將過去,就爲自己找理由來脫離這個世界與文化,況且神也曾透過在基督裡道成肉身來擁抱這世界。我們應該要做好這世界中的每個任務,把它當作祭物獻給萬有都在祂裡面的那一位。

 


[1] Mott, Stephen. Biblical Ethics and Social Change.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11.

[2] Graaf, John de, David Wann, and Thomas H. Naylor. Affluenza: The All-Consuming Epidemic.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2002.

[3]Jim Wallis, God’s Politics, (Harper Collins Books), 34-35.

[4] Hetty Lalleman-de Winkel “The Old Testament Contribution to Evangelical Models for Public The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Theology (2005) 14:2, 87-97

[5] Van Eck, E., 2009, ‘A Prophet of Old: Jesus the “Public Theologian”’, HTS Teologiese Studies/Theological Studies 66.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