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期

「基督徒的食衣住行」如何與眾不同?

 

「基督徒的食衣住行」如何與眾不同?  -王文基(宣道會天母堂主任牧師)

  耶穌基督的福音信仰,在當今基督新教的理解上,基本上已經減少了純粹「律法主義」的理解方式,今天教會
不應該再以死板的規條主義來詮釋聖經中的所有經文,造成信徒在日常生活裡處處受到捆綁。反而在當代福音主義
(Evangelicalism)的理解下,上帝的旨意是關乎並影響著全人全心的,「福音」被理解為一種整全式的生命觀;
如果用現代語言的概念來表達,基督福音信仰可以化為一種生活態度或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態度或方式,原是指
出基督徒的信仰不應是抽離現實的,它乃是腳踏實地、能連結於實際處境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來討論基督徒的食
衣住行等概念,我們才不致於走向偏差,或製造更多的律法主義來捆綁人。

 

弄巧成拙的泛道德主義

  實際上,食衣住行等事對現代人來說,已屬於基本生活的一部分,它本來是再自然不過的,但同樣的事情也可
能弄巧成拙,變得非常複雜。基本上,在信仰大原則底下,基督徒處理這些事情應該要反映出「榮耀神」並且「享
受神」這兩個終極目標;但就現實應用層面來看,問題並不出在「目標」,關鍵問題乃發生在「過程」。很多基督
徒把食衣住行等事在「要不要」、「可不可」與「對不對」這三方面混淆了!事實上,這三方面的指涉略有不同,
「要不要」的問題是關乎個人的喜好、習慣或興趣,而「可不可」的問題則關乎實際處境的時機合適與否,至於
「對不對」的問題,乃是倫理上的思考,背後關乎一個人如何理解聖經中所反映的上帝的旨意與道德是非之判斷。
大多數的問題都是發生在只去思考問題的片面性,而沒有考慮到其中的全面性因素。

  舉個例子說明,這些年間在網路上出現一些基督徒,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來抵制一家世界知名連鎖咖啡
店,彷彿喝了這杯咖啡就等於相信了偶像,或者支持了同性戀運動,這事件中凸顯出有很多基督徒在思想信仰與生
活的問題上,思路是非常鬆散且非理性的。首先,任何一家咖啡店所使用的標誌只要是非基督教的形象,難道我們
就不能喝這一家咖啡店的咖啡嗎?換個角度來看,喝了這杯咖啡就等於認同並相信了非基督教的任何價值觀嗎?再
深一層來想,為什麼基督徒會要求所有生活用品或者透過商業行為而得來的物品,都必須要有基督教的價值觀?如
果這是正確的,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這樣的基督徒到底假設了什麼?如果誇張一點來表達,這樣似乎是基督
徒要走基督徒馬路、要開基督徒的車、用基督徒的瓦斯、坐基督徒的捷運、呼吸基督徒的空氣、去基督徒的醫院...
...,這個假設其實是荒謬至極的!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基督徒必須假設任何企業所產生的商業行為,以及背後老闆的個人理念及倫理行
動,都必須要由消費者來承擔其道德責任呢?例如:假設某瓦斯公司的老闆贊成他兒子同居,難道我們基督徒要馬
上切斷瓦斯管嗎?而咖啡店的老闆個人支持了同性戀運動,就會使我們基督徒喝了那杯咖啡後,整個人變了價值觀
而成為支持同性戀運動嗎?咖啡的「符號」意義,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本質」行動嗎?如果我穿上喬丹球鞋就相
信自己「本質」上已等於喬丹,這是多麼可笑的事!基督徒有時過於天真的假設: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等事
都要用泛倫理道德的意識型態來審判這個世界及其他人,這其實是「不必要」的。簡單的說,我認為基督徒喝哪一
家的咖啡,都只是喝了一杯「本質」上是咖啡的飲品而已,若是有人誇大了其中的符號意義而以此論斷喝了這家咖
啡的基督徒,這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是在用惡意論斷弟兄姊妹,並以難擔的擔子強加律法主義的重擔在別人身上,
這是我們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信仰時必須更多反省的。

 

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

  另一方面,關於基督徒對於食衣住行的看法,也同樣受到當代「物質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影響,這
其中所產生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很多基督徒。譬如:基督徒可以吃美食嗎?基督徒可以買名牌衣服嗎?基督徒可以
住豪宅嗎?基督徒可以開名車嗎?其實我們會問這樣的問題蠻奇怪的,因為這些問題背後的假設很荒謬,一方面,
受到社會上某種不理智的「仇富心態」所影響;另一方面,卻憧憬社會上每個人都可以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這兩
種假設皆是偏見,乃是因為不明白實際處境所致。以教會歷史的背景而言,很多人都相信初代的基督徒都是社會的
低下階層,過著貧窮的生活,在物質上極度缺乏;可想而知,這樣的理解是有違歷史真相的,只是某種以偏概全的
認知,但這樣的理解卻影響了不少的基督徒,不僅一廂情願地美化了貧窮,甚至還賦予「貧窮」具備了一種道德上
與屬靈上的崇高意義。可惜的是,這根本是無視於全球各地已歷經了多元化的現代經濟發展;事實上,全世界早已
存在著貧富不均的狀況,但上帝仍然在全世界不同地方興起了福音的大作為,使得在各處都有求告耶穌基督的人,
各地基督徒也組織了有形、可見的教會。

  因此,若以全球化的視野來看,在高度發展及資本主義社會氛圍下的基督徒,與在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國家地區
的基督徒,在對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等事上的考量與評估有著天壤之別,這種因著處境的差異所造成的實況,正好
可以提醒我們切勿以單一制式化的標準來對他人品頭論足。一個活在富裕的北美洲或亞洲的基督徒,與一個活在非
洲衣索匹亞的基督徒,在理解與應用食衣住行等事上必然有極大的差異!

 

基督徒的生活觀

  在當今消費主義之意識型態充斥下,原本人們關心的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所需,便從滿足「實際需要」(needs)
漸漸變為滿足「欲望需要」(wants);學者指出後工業社會已經從「製造商品」過渡到「製造欲望」,不斷著眼於
商品的符號意義來刺激人們的欲望,於是人們在「需要」與「想要」被模糊了界線的情況下產生消費行為,商家便
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這樣看來,無孔不入的消費主義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造成不少負面的影響,當我們回到聖經
中對基督徒生活的總原則來反省,「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
轄制。」(林前六12) 及「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林前十23)簡單歸納起來,
基督徒的生活行事至少有兩大原則:消極方面,要不受那事轄制而失去了自由;積極方面,要帶來造就人的益處;
而聖經較少提及自我滿足,乃因基督徒的生活有一種以群體為取向的特色。

  基督徒在面對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事務,一方面要避免被「消費主義」之意識型態所宰制,另一方面亦可藉此
正面追求合宜的見證,彰顯出基督徒德性生命的品格,藉著食衣住行等事來反映「公義」與「慈愛」兩個重要的屬
性,這樣的倫理生活實踐模式就不會落入過去「二元論」的錯誤評估模式(「窮就是好,富便是壞」或「窮人皆好
人,富人皆壞人」)之中。今天,不分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品質較佳或生產商品過程中有注重環
保及公平、公義時,通常都需要付出較高的價錢才能獲得,但這樣的生活品質追求並不等於奢華浪費,我們不必給
予無情的批評,我們要學習傾聽與理解,就事論事,不必急於苛責別人而自顯為義。對每個基督徒而言,其實食衣
住行等事是在日常生活中考驗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到底我們是倚靠上帝而活?還是倚靠物質的多少與優劣而活?當
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不要求吃什麼,喝什麼,也不要掛心;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必須用這些東西,你們
的父是知道的。你們只要求祂的國,這些東西就必加給你們了。」(路十二29-31)這些話在今天依然鏗鏘有力,無疑
是對我們這些當代基督門徒一記當頭棒喝吧!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