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期

〈使徒信經〉系列二

 

因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死了,葬了,

下到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吳國安老師 英國愛丁堡大學神學博士、浸信會神學院專任老師

  聖子上帝的耶穌基督是我們信仰內容的中心,〈使徒信經〉詳細介紹祂的身分,以及祂過去、現在、未來的工作。
在「永恆中祂之所是」和「時間中祂之所做」,其間的關鍵聯繫就在於上帝自己成為人;在此〈信經〉的表達是「
著聖靈成孕,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這部份我們將以三點來說明。

 

耶穌基督之成孕和誕生,其前提在於上帝是在祂的自由和恩典中成為人

  首先,耶穌基督之成孕和誕生,其前提在於上帝是在祂的自由恩典中成為人,也就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
們中間」(約一14a)。這是上帝的自由,因為成為肉身之前,耶穌基督首先是上帝的獨生子,是永生上帝的道;這
是上帝的恩典,因為作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並未高高在上遠離人間,反而選擇成為肉身,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
住。耶穌基督誠然是完全的 神,也是完全的人;但首先是上帝在祂的自由中與人有別,接著才是上帝在祂的恩典中
成為人。上帝施恩給人,但人不可取消上帝的自由;上帝在其自身中有自由,但這不攔阻上帝施恩給人。如此,在道
成肉身當中,上帝的自由與恩典並不彼此掣肘,而是互相成全。

 

「聖靈成孕」表示耶穌其人有著神性源頭

  第二,耶穌基督是「因著聖靈成孕」。「聖靈成孕」是聖經新約重要真理之一:首先是天使先後向耶穌的雙親馬
利亞和約瑟如此啟示(路一35;太一20),此後福音書作者明確向其讀者表達「馬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太一18)。
聖靈成孕」表示耶穌其人有著神性源頭。拿撒勒人耶穌在時間中的存在有一起始點,但此起始點來自聖靈的成孕,
而聖靈是「神的靈」(參羅八9)、「永遠的靈」(參來九14);因此耶穌其人是源於永恆、來自於 神自己。人不
能僅承認耶穌是「教主」、是完美的人格典範、是最靠近上帝的人,卻否認祂的神性源頭,不認祂是上帝。耶穌基督
其人就是上帝本身,[1]透過祂,上帝恩慈地展示祂的自由。

 

在耶穌基督裡,上帝本身成為完全的人、真正的人

  第三,耶穌基督是「從童女馬利亞所生」。馬利亞懷孕的頭三個月與施洗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同住(參路一56),
此後她的身孕漸重、產期到來,在伯利恆城一家旅店的馬槽生下耶穌(參路二4-7)。這表示耶穌基督有著屬地、屬人、
在歷史中的起始點,如使徒保羅所說:「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加四4a)。人不
能僅高舉基督是上帝、是全然超越者,卻否認祂曾經真實來到時空當中,成為有形有體、不折不扣、與你我有一樣性
情的人。[2]在耶穌基督裡,上帝本身成為完全的人、真正的人;透過祂,上帝自由地展示祂的恩典。

  我們可借用馬丁路德〈小問答〉中的話來總結至此的討論:「我信耶穌基督,是在萬古之前從天父所生的真神,
也是童女馬利亞所生的真人,是我的主。」

  〈使徒信經〉第三段談到我們信仰的對象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是真神、真人、我們的主。第四段像快轉
般,略過耶穌基督的生平言論和事蹟等,直接觸及祂的受難和受死。這部份我們也分三點來說明。

 

耶穌基督的整個人生就是受難的人生

  首先,榮耀的上帝之子來到人間,過的卻是降卑、受羞辱、失敗的人生;耶穌基督的整個人生就是受難的人生。
耶穌出身卑微,居無定所(參太八20),被同胞厭棄(參太十三57),被宗教領袖恨惡,被自己最親近的門徒誤解、
出賣、拒絕──正如先知以賽亞所形容,「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
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
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五十三2-3)耶穌一生受難,不只來自人的苦待,更在於祂以無罪之身代替我們承擔了
上帝的忿怒,好讓我們這些得罪上帝的人得著平安(參賽五十三4-6),得著公義(參林後五21)。是為了我們,祂
進入這受難的人生。

 

耶穌基督的受難受死不是虛無飄渺的神話故事,而是不折不扣的歷史事實

  再者,一生受苦的耶穌基督最後是「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彼拉多下令釘死耶穌,卻成為〈使徒信經〉中除
了耶穌和馬利亞外唯一被記下姓名的人物。這安排看似怪異,實傳達一重要真理:耶穌基督的受難受死不是虛無飄渺
的神話故事,而是不折不扣的歷史事實。不論是新約聖經[3]或是歷史記載[4]都清楚提到彼拉多這位羅馬帝國派駐在猶
太省的巡撫。這表明耶穌基督的受難座落在特定時間和空間當中,是足可徵信的歷史事實。據此,我們的信仰有著堅
實客觀基礎,確保其不致淪為主觀想像、人為建構,或迷信、錯信。

 

作為完全的人,耶穌基督代表全人類承受了被上帝棄絕的咒詛;
作為完全的神,在耶穌基督裡上帝自己擔當了這個刑罰

  最後,耶穌基督的受難是以釘十架、死了、葬了作為總結。按猶太人的律法,「被掛的人是在上帝面前受咒詛的」
(申廿一23;參加三13);死亡代表結束;埋葬則意味著歸入墳墓、去而不返、日漸朽壞、永遠分離。榮耀的道成肉
身,竟然一生受難,最終受盡羞辱的刑罰而死(參腓二6-8)。作為完全的人,耶穌基督代表全人類承受了被上帝棄絕
的咒詛;作為完全的神,在耶穌基督裡上帝自己擔當了這個刑罰。救贖之功便這樣「成了」(約十九30)。

 

  確實,受難節並非真正終結;受難節指向隨後的復活節。同樣真實的是,復活節並非沒有受難節:沒有受難的榮
耀,是浮誇的榮耀;沒有死亡的復活,是虛假的復活。基督宗教的「榮耀神學」(theologia gloriae)永遠是建立在「十
架神學」(theologia crucis)的基礎之上,正如視障詩歌作詞者芬妮‧寇斯比1869年那首膾炙人口的詩歌「靠近十架」
中所說:「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為此,我們感恩。

 

  上文談及〈使徒信經〉中耶穌基督的受難和受死的部分:祂的整個人生就是受難的人生,祂的受死是無可置疑的
歷史事實,在耶穌基督裡上帝親自擔當受難受死的刑罰,為使人與神和好。最後我們來談復活,以下將從兩部份來說
明。

 

    耶穌基督由生至死全是降卑,且是徹底的降卑。

    下到陰間表示耶穌基督死亡及復活的真確性,

    如此,祂並非失去意識後再醒來,而是真的斷了氣,之後復活。

 

  第一部分,「下到陰間」是信經中較令人困惑的一句,它帶來不少問題,如:週五被釘受死和週日復活之間的週
六耶穌做了什麼(時間)?「陰間」究竟是何種存在(空間)?「下到陰間」該如何理解(寓意或史實)?其實這個
子句並不見於信經最早的抄本中,[5]能在聖經中找到的經文支持也不強。[6]但若較寬鬆來看,我們仍可從中引伸出兩
點應用。第一,「承先」而論,下到一詞加強並總結此一事實:耶穌基督由生至死全是降卑,且是徹底降卑。耶穌
基督本為上帝的獨生子,祂之成孕、被生、受難、被釘、死了、葬了正是一不斷降卑的過程,其間祂付上沉重代價,
毫無保留。第二,「啟後」而論,下到陰間表示耶穌基督死亡及復活真確性,如此,祂並非失去意識後再醒來,而
是真的斷了氣,之後復活。

 

復活顯明耶穌基督已勝過死亡

  接著第二部分談「復活」,它顯明至少四件事。

  第一,復活顯明耶穌基督已勝過死亡。確實,受難在先復活在後,但正是藉著復活,受難的意義被成全並得以彰
顯,亦即:苦難有其終點,而死亡已被克服(參林前十五54;來二14)。沒有復活的受難僅可能有悲情殉道的意義,
受死後的復活卻帶來凱旋和盼望。

 

復活顯明耶穌基督的身分

  第二,復活顯明耶穌基督的身分。「按神聖的靈說,因從死人中復活,用大能顯明他是上帝的兒子」(羅一4,
和修)。若耶穌基督有死無生,那麼祂僅是一平凡人,也就不能是我們信仰的對象。

 

復活顯明嶄新時代已開始

  第三,復活顯明嶄新時代已開始。新約聖經多次提到耶穌基督的復活是在祂死後第三日(如太十六21,十七23,
廿19;路九22,十八33,廿四7、46;徒十40;林前十五4)。這天是個嶄新開始,不但將耶穌基督在世的生活劃
分為前後兩段(出生到受死的33年,及復活至升天的40天),也把整個人類歷史帶入一個全新時代,讓我們在如今
已可預嘗將於末日降臨的新天新地(參啟廿一1-2)。

 

基督復活顯明屬基督的人復活的樣式

  第四,基督復活顯明屬基督的人復活的樣式。基督是那「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23),祂過去如何復活,祂將
來再臨時我們也要如何復活。正是因此,今天我們的信心能夠有根有基,我們的盼望得以有所依據。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約三16a);作為完全的神,在耶穌基督裡上帝自己全然降卑,擔
當刑罰,被釘受死;因此,作為完全的人,在耶穌基督裡信祂的人也都因著祂的復活得著高升、自由和生命,「叫一切
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b)。耶穌受洗時天父向祂說的那句「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7),
現在透過祂的受難、被釘、受死、埋葬和復活,已成就在你我這些信祂的人身上。為此,我們感恩。



[1] 耶穌基督的神性之顯明,不單在於其「因著聖靈成孕」,也在於其「從死人中復活」。「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
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羅一4)

[2] 可參:「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
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他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他沒有犯罪。」(來四14-15)

[3] 「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巡撫,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
方分封的王,呂撒聶作亞比利尼分封的王。」(路三1)提庇留於西元14年到27年作羅馬帝國皇帝(「凱撒」),彼拉多
於西元26年到36年作猶太巡撫。

[4] 如猶太史家約瑟夫(《猶太古史》,18.33),和羅馬史家塔西佗(《編年史》,15.44)。

[5] 「下到陰間」為Rufinus主教於五世紀初所寫的〈使徒信經〉註釋中所加,但被後世沿用。

[6] 雖然彼前三18-20似可解釋為支持耶穌死後下到陰間,但耶穌那句「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廿三43)更明確
講到祂釘十架死後的去向,即是「樂園」。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