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

新政權下的中國社會及教會思維

新政權下的中國社會及教會新思維             /邢福增教授主講、楊偉儀筆錄

 

    環顧現今的環境,發現關心中國福音事工的人,以50、60歲者為多,我們如何將對中國的關心,帶給年輕的一代呢?這確實是一大挑戰。

    早年遠東廣播在中國的福音事工上,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在文革時期,當所有公開教會全面停頓時,福音廣播便成為造就信徒的重要途徑。聽眾的來信,反映了當時的背景與文化;這些信件,對整個時代與歷史也佔有重要的意義,極具研究價值。感激遠東廣播將這些信件交由香港中文大學進行整理與研究。

 

新舊政權交替

 

    中國十八大之後,「習李」體制是中央第五代領導人,大家難免對新領導有很大的期待。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新與舊糾纏不清,中央領導明白管治方式不可像文革時期的極左路線,但也不能採用西方民主自由體制,擔心三權分立會改變整個政治面貌;過去30多年,中國就在這兩者之間擺盪。

    中國現況比往昔相對開明,但仍擺脫不了「黨國」體制。1982年的「四個堅持」當中,唯一仍在堅持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它已不再堅持了。近30多年對外資訊開放,令中國有巨大的轉變。隨著經濟起飛,中國人強大起來,憑著雄厚的經濟實力,進而影響世界。在非意識形態化的背景下,中共希望能以民族主義來凝聚國民,使人看見中國的偉大,並且以經濟增長作為社會穩定發展的壓倒性國策。

 

    「黨的領導」需要維持,但經濟改革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存在,當中突顯「維權」及「維穩」的問題。近年維權問題漸趨高漲,政府一方面強調中國應有自己的特色和思維;另一方面,農民在城市化的收地政策下,會跟既得利益者產生矛盾。當人民要求秉公行義時,對立困境的出現,對中國是很大的挑戰。

 

意識形態問題

 

    改革,意味放下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意識形態包袱,但這並不代表中央不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這更是習李新體制的主要關切部分。2013年4月,中央辦公廳下發文件〈關於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情況的通報〉,列出七種「錯誤」思潮,包括:宣傳西方憲政民主(企圖否定當代領導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宣揚普世價值(企圖動搖黨執政的思想理論基礎)、宣揚公民社會(企圖以民間組織的力量瓦解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宣揚新自由主義(企圖改變中國基本經濟制度,使之進一步開放)、宣揚西方新聞觀(以新聞自由挑戰中國黨管媒體原則和新聞出版管理制度)、宣揚歷史虛無主義(企圖否定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歷史)、質疑改革開放(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性質)。

 

    「他們西化、分化中國最主要的一手,就是搞意識形態滲透,搞亂人們的思想,瓦解黨和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求是》2013年10月)

    中國官方認為「思想的瓦解」是會擾亂社會的,因此對於意識形態特別的在意。值得留意的是,最近有一種批判宗教研究的聲音,又在中國出現。習五一、杜繼文、朱維群、徐麟等人發表批判基督教的文章,他們認為:研究基督教是一項傳教活動,而非學術研究。習五一(中國社會科學院無神論研究中心主任)指出,研究基督教的人「極力推崇基督教文化」,將其詮釋為「道德的泉源」、「民主的根基」,甚至是「科學的前題」,這種「基督教優秀論」,是將西方近現代文明歸功於宗教信仰,詆毀中國傳統文化,貶低社會主義價值觀。

    杜繼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前任所長)則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認為「不存在宗教信仰不自由的現實,因而也就沒有呼喊宗教信仰自由的必須。」他所謂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可以逾越三條界限,包括不能損害百姓的身家性命,不能危害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不能威脅國家安全。

    徐麟(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則批評劉澎的宗教立法主張,認為是對國家宗教政策的質疑與挑釁,甚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否定,目的是在中國以基督徒公共知識分子的身份掌權。

    朱維群(中央統戰部前任副部長)認為基督徒知識分子的目的,是要獲得政治權力,確定家庭教會擁有基督教的統治地位和政治領域,是宗教滲透與有目的的政治滲透。其滲透表現有三:第一,利用外國宗教團體在中國境內非法傳教,物色可用之人出境深造,然後派遣回中國傳福音;第二,利用外國非政府組織以慈善、教育等名義深入中國內地傳教;第三,拉攏中國基層幹部進行「鬆土工程」,在政治和宗教界人士中,培植親西方勢力的「金字塔工程」,切斷黨、政府與愛國基督教團體和信眾之間的聯繫,是「斷橋工程」。習五一甚至認為:境外勢力推動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殖民的意識形態滲透,其理念及其核心價值侵蝕國民的愛國意識和民族精神,直接攻擊國家的宗教、人權和社會主義制度。

 

民間團體興起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取得傲人成就,但在盛世背後,仍掩飾不了各種深層次矛盾。社會急劇轉型,各種民間團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統計,現時合法登記的民間組織約44.6萬,未登記的實際高達300多萬。

 

    中國政府明白社會存在各種問題,而境外非政府組織、已登記或未登記的民間組織,正好回應這些社會需要。政府一方面愈益重視宗教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仍未放下對它的防禦,相信宗教跟維權、憲政、人權、和平演變及革命有著糾纏不清的關係,對黨的領導構成潛在威脅。

 

    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宗教的矛盾──他們希望這些民間團體,只參與扶貧助學等前線救濟工作,但不希望他們深究社會問題及矛盾問題背後的成因,亦不希望透過知識分子傳達給學生相關的思考議題,免得威脅執政者的統治。但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又期望能通過民間團體的改革,在不改變黨的領導下,容許社會參與、解決社區問題與社會矛盾。

 

中國教會現況

 

2013年基督教全國兩會換屆,傅先偉及高峰連任「全國三自主席」及「全國基協會長」。傅、高兩人在5年前接任時,雖然推進了兩會領導層的年輕化步伐,但教會領導層更替,比起中國政府仍較落後。另一方面,現今內地教會仍然沿用1958年「聯合崇拜」後的舊體制,因為規劃的聚會點並不合理,導致大量沒有合法地位的教會出現。同時,政府也不希望民間組織跨地域聯繫,將之變成「屬地管理」的形式。

 

    2010年,社科院統計基督徒有2305萬人,呈現四多結構(婦女多、老人多、文化程度低多,及農民多)仍未改變。報告又指出:教徒大多教齡淺,當中70%信徒是近10年信主的。中國教會增長速度比過往快,但我們應更多關心教導和培訓,傳達正確價值觀,包括信徒的義務與權利、社群與社區的角色等。部分家庭教會正回應這需要,定位為「社區的教會」,為的是服務社區、貢獻社區,使他們在社區的角色更加明顯。

 

    在政府不容許成立家庭教會,卻容許慈善團體註冊的政策下,宗教團體和教會組織,可積極考慮向民政部直接登記為公益慈善及社區服務等類組織,以非政府組織名義進入社會,扎根於社區,實踐在社會的使命,回應社會的需要,省思信仰的召命。

 

    最後借用狄更斯《雙城記》中的名句作結束,因它反映了中國現況的複雜處境。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時代,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絕望的冬天;

我們甚麼都有,也甚麼都沒有;

我們全都會上天堂,也全都會下地獄。

 

 

(轉載自香港遠東廣播公司12月號通訊)

 

 

 

作者簡介

 

    邢福增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先後獲得文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1993至2004年曾任教於香港建道神學院。自2004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龐萬倫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教席」。目前,他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社長、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副會長,亦為下列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中心。

    邢福增教授的研究集中於當代中國政教關係、中國及香港基督教史及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

網址已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