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期

再思新媒體的運用

再思新媒體的運用

黃岳永/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香港電子學習聯盟創辦人

內地互聯網的應用

       關於現時中國新媒體和社交媒體的應用,我們來看看數字,按去年的統計,中國網民總數約7.5億,以智慧手機上網的用戶更高達88%,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中國的電訊業在這二十多年裡有很顯著的發展。還記得在1988年到北京,那時候很多人的家裡都沒有電話,在十多年後,家裡還是沒有電話,但是慢慢地大家都擁有手機,而且進步的速度更是驚人。他們在很短的時間裡,由2G跳升到3G、甚至是4G。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不上網,而且更多的人是用智慧手機來上網。

       早前,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個名為《中國如何改變互聯網》的短片,講述了以微信為代表的獨特中國互聯網現象,討論在中國生活的不同範疇如何與微信緊緊扣在一起,微信的功能基本上已涵蓋大部份日常生活會用到的手機應用程式。同時,蘋果手機銷量在大中華區暴跌逾30 %,因為手機款式已經變得不大重要。無論是蘋果、華為、甚至是幾百塊的一部智慧手機,用戶都只是下載一個微信程式,就足以取代形形色色眾多不同的應用程式。

媒體世界的轉變

       互聯網從Web 1.0單向的入門網站,於網上提供大量的資訊,讓瀏覽者主動搜尋,到Web 2.0強調互動,發展至現在Web 3.0提倡的「網上社群」,每個用戶都是資訊的提供者,這是很不一樣的概念。當我們要接觸不同的用戶時,他們的想法是什麼?我們的資訊可以如何配合他們的生活模式?媒體依然是媒體,從文字、圖像、聲音至短片,我們以何種方式將資訊傳達至用戶手中?用戶可以透過什麼途徑找到我們的資訊?這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新媒體的世界,我們要將資訊的內容變短、變得精簡。現在,大學課堂的教學都會錄下來,我要如何準備呢?比方說我的課是1.5小時,大概每6分鐘就要轉換到另一個題目。所以,當你已經策劃好整體的想法是怎樣,我們就要將內容分成每6分鐘一段,每一段就是一個重點。有些香港人認為3分鐘就已經很多,時間再長的話,受眾可能都沒有興趣了。我們就是將內容化成很多個的片段,再把這些片段組合起來,就是我們原來想要表達的信息。

新媒體與策展時代

       當我們討論新媒體事工的時候,我們需要有新媒體工具和平台,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有策展(curation)的概念。簡單來說,過去我們會在報紙網站看新聞,但現在我們會在社交媒體看到朋友轉載的新聞,然後選擇瀏覽。從這個方向看,媒體的傳遞方法,不是再是單單將節目放到大氣電波裡面,而是按需要從朋友那裡傳給我們的。我們要怎樣轉變我們的服事方式,讓我們能夠接觸到我們的對象呢?他們又如何能夠找到這些需要用到的東西呢?

       策展是源自博物館的概念:一家博物館會有許多的收藏品,但展覽的地方卻是有限的;策展就是要從不同的收藏品中,找到一個共同的主題將收藏品組合起來,甚至找來其他的展品,成為博物館的展覽項目。從策展的角度,我們要思考受眾的需要,甚至要將我們沒有的內容從坊間找來,與其他機構建立合作的關係。同時,也要將內容標籤好,然後將處理過的內容推出去讓受眾知道。

       資訊革命(information revolution)就是從廣播變為點播(on demand),就是按照個人的需要而點選自己想要接收的資訊。兩者發放的內容基本是一樣的,但前者需要花很大力氣作全面的推廣,後者我們則可透過推送通知(push),集中某些特定的群體(例如地域、興趣等)發佈消息。內容仍舊是重要的,但我們要懂得如何將內容重新整合,並在合適的場景下將內容賦予新的意義。資源不能再完全只放在內容的製作,也要將部份資源轉投到將資訊向外推、策展的事務上,讓更多有需要的人知道並使用這些資訊。

網址已複製!